商洛市山阳县:延坪镇枫树村茶产业——从小茶园到大产业
江南体育软件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
下载APP 下载APP
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

商洛市山阳县:延坪镇枫树村茶产业——从小茶园到大产业

3月28日,记者走进山阳县延坪镇枫树村高山有机茶园,一股股茶香扑鼻而来,沁人心脾;一垄垄茶树在山间延展,直抵天边;一叶叶茶芽挤满枝头,青翠欲滴。

茶香袅袅,茶韵悠悠。茶山披绿,笑语欢声。

茶,已经成了枫树村的特色产业,它不仅联结着枫树村的过去、现在和未来,也连接着枫树村的自然、经济和社会,更关乎着枫树村的生态、产业和民生。

如今,在枫树村看到的皆是茶绿,闻到的皆是茶香。枫树村的茶叶历经岁月沉浮与匠心传承,“冲泡”出了属于枫树人的新天地。

种茶富了一个村

春雨过后,延坪镇枫树村群山披黛,茶园更绿。

一大早,村民谢家旺便早早起床,挎起竹篓,匆匆赶往茶园。

“我们每年清明前就开始采摘新鲜茶叶,‘明前茶’的价格一直都很高。趁着这几天的好天气,要抓紧时间多摘一些。”谢家旺边说边穿梭在茶树间,手指精确地找到嫩芽与茶树衔接点,轻轻一提,嫩芽与树枝分离,随即又将手伸向另一个嫩芽,速度不减,直到一双手快握不住芽茶时,才迅速将芽茶投入篓中。

高山云雾出好茶,好茶出自枫树村。延坪绿茶是枫树村的特色产业,当地较大的昼夜温差、优良的水质、高含量的负氧离子等优质自然资源,不仅为茶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,也让一片茶叶富裕一方百姓变为现实。

“去年,我种了30多亩茶,光茶叶的收入就达5万多元。今年价格还不错,肯定能卖得更好。”说起种茶带来的收入,谢家旺满脸笑容。

“现在采的都是明前茶,也就是茶叶最顶端的部分。四五万个嫩芽才能制成一斤茶叶,每一个嫩芽,就代表着茶农的一次挥手、一次掐摘、一次弯腰,所以显得很珍贵。”枫树村党支部书记刘峰说。

在枫树村,从来没有一个产业,让村民像爱茶这般爱得深沉。茶改变了枫树村,枫树村也改变了茶。

“平时在茶厂负责制茶,忙的时候一个月有六七千元的收入。制茶结束后,在茶厂干干杂活,每天也有140元的收入。”在延丰茶厂,制茶工人陈云宝说起自己的收入,笑得合不拢嘴。

“我种了十几亩的茶树,去年鲜叶卖了1万多元,合作社还给我们奖励了1000元。这让我更加坚定了种茶的决心。”村民陈运胜以茶园入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后,收入一年比一年高。

说起茶产业给生活带来的改变,村民谭金香对此深有体会。

“茶叶真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,合作社从我这里流转了50亩土地,每年光租金就有5000多元。”谭金香说,她因茶脱贫、因茶致富。

不光茶厂务工、土地流转、售卖鲜叶,在枫树村有些村民还通过资金入股的形式,以每股1万元购入股份,年终拿到了1500元的分红。

“在我们村,即使没有茶园,只要平时在合作社务工,每年也能有不错的收入。”村民刘峰说。

“我们平时除了采收自己的10多亩茶园外,有时间了还会来合作社帮忙,最忙的时候,一个月仅务工收入就有6000元。”今年33岁的村民吴农会作为年轻一代种茶人之一,对发展茶产业充满信心。

“延坪茶树生长缓慢、茶叶有效成分相对含量较高,所产茶叶香高味醇、清心怡神、经久耐泡。”延坪镇党委副书记陈敏说。

正是因为优良的茶叶品质,枫树村的茶叶才成为家家户户致富的“金钥匙”。

如今,枫树村以茶为主,带领村民种茶、采茶、制茶,使村民走上了小康路。全村实现户均年收益8000元以上,村集体经济年收入30.2万元,成为全国“一村一品”示范村。

在枫树村,像谢家旺、陈运胜、谭金香、吴农会一样,因茶致富的故事,在春茶采摘的序曲中不断上演。

几代人的产业梦

说起延坪绿茶,还要从40多年前村民余美才种下的那棵茶树开始。

20世纪70年代,余美才当选为延坪镇枫树村党支部书记。当时的枫树村还是一穷二白的贫困村,村民生活十分艰难。

上任第一天,余美才就立誓要干出个名堂,让枫树村人过上好日子。

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难。从许下誓言那天起,余美才白天访专家、作调研,晚上查资料、搞研究……经过不懈努力,余美才找到了当地产业发展的突破口——茶叶。

“那时候,我还很小,只记得父亲为了成功种出茶叶,每天起早贪黑,带领300多名村民昼夜奋战,硬是用双手开辟出了一片茶园。”余毕福回忆起当时父亲带领村民开辟茶园的场景,依然记忆犹新。

茶园建好了,余美才一刻也不敢歇息,又投入新的研究中。白天,他穿梭在茶垄间,观察茶树,记录数据;夜晚,他伏在油灯前,捧书攻读,探索技艺。

最终,余美才从紫阳县调回的茶苗在枫树村试种成功。5年后,他又从长沙、杭州等地购买了制茶设备,并成立了枫树村第一家企业——枫树茶厂。

1994年,枫树茶厂固定资产达20万元,年收入25万元;茶园面积达2000亩,仅茶叶一项,全村人均收入200元。生产的“天竺仙茗”等4个种类的茶叶在省内外打出了知名度,成为枫树村的主要致富项目。

榜样在先,作为枫树茶产业的第二代传承人,余毕福从小见证了父亲的艰辛和不易,也深深明白茶对于枫树村的重要性。

余毕福在听着茶的故事、闻着茶的清香中长大。“父亲干了一辈子茶产业,让我们家从此与茶结缘。我要像父亲那样,在茶园扎根。”余毕福笑称自己是典型的“茶二代”。

30多年来,余毕福扎根于枫树茶山,从20世纪90年代村办企业的茶厂保管到红枫茶叶专业合作社董事长,从全市南茶北引成功保留山阳的130亩茶树资源到创立“延丰”等知名茶叶品牌,他通过不断推广茶叶生产技术,发挥“传帮带”作用,全面带动了枫树村及其周围村民走上发展茶产业的道路。

“现在枫树村茶产业规模逐年提高,种、产、销一体化模式已经形成。”说话的是一个朝气蓬勃、气质干练的年轻人。

“这是我儿子,他叫余忠成,现在也成了茶产业的一员。”余毕福介绍。

余忠成今年31岁,高中肄业后,他就跟随父亲学习茶树科管和生产设备使用等。

“我的思维还是有些守旧,对于推动枫树茶产业升级有一定的困难,但我传承父辈的信念始终不会改变。相信在不久的将来,年轻一辈会带领枫树村茶产业迈上更高的台阶。”看着儿子带领企业阔步向前迈进,余毕福对茶产业的传承充满着希望。

“我现在也很喜欢干这个。”余忠成说,“爷爷和父亲坚守了一辈子的茶山,不能毁在我们这代人手里。”

和余家祖孙三代一样,枫树村村民余盛权和余东父子也为传承茶产业付出了艰辛努力。

茶产业发展历久弥新,不变的是一代又一代种茶人的坚守和付出。对他们来说,茶叶不仅是发家致富的金叶子,更是承载了几代人的梦想和汗水。

做强产业促振兴

产业要发展,短板要补齐,产、供、销不能脱节。

在延坪镇枫树村甭孬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厂房内,合作社负责人余盛权正忙着组织工人精选茶叶。

“我们的标准都是一芽一叶,采茶有一定的技术含量,不能把茶树枝采下来。”余盛权说。

走进延丰茶厂包装车间,只见一派繁忙景象,6名工人动作娴熟地将生产好的茶叶称重包装。

“我们包装茶叶,一天收入140元,还是很不错的。”工人曹可斌一边包装一边告诉记者,他自己家有地也种茶,来这里上班还能补贴家用。

在旭成康瑞茶厂,工人们按照制茶流程,认真进行分级、挑选、杀青、提香、烘干等,伴随着机器的滚动和轰鸣,浓浓茶香四溢开来,弥漫了整个厂房。

“我们合作社每年生产的茶叶70%都被厂家提前预订,特别是‘明前茶’,很早就被预订一空。”余盛权说,“延坪茶叶之所以受到青睐,就是因为我们的品牌效应。未来,我们将持续打造品牌,发展独株茶,实现延坪茶产业品质的再提升……”

“我们已经引进了白茶,还有油茶两个新品种,都将见效,这不仅有利于我们延长产业链,还能够促使我们全村的产业再升级。我们的生产设备也在逐步更新换代,让枫树村茶产业真正传承下去。”旭成康瑞茶厂负责人余忠成说。

经过40多年的发展,枫树村茶叶种植面积达1.1万亩,年产茶叶2万多公斤,实现产值千万元。村里先后发展了延丰、枫树、秦南、甭孬、红枫等6个茶厂,建设茶叶生产线9条。

在茶产业的带动下,枫树村周边6个村发展茶园6000多亩,带动700多户村民种植茶叶。该村先后开发了绿茶、红茶、白茶、茯茶等品类,在全市范围内新建直营店9家,不断延伸销售链,积极打通销售渠道,产品成功入驻国家兴农网、“832平台”等,“延坪茶叶”成为山阳一张亮丽名片。

产业升级了,品牌升值了,枫树村茶产业带来的是农民增收、乡村兴旺。

“未来,枫树村将坚持‘一村一品’发展思路,不断加大人才、技术投入力度,研发新品种,叫响品牌,拓展市场。全镇将把茶园做大、产业做强、茶叶做精、品质做优,大力探索农旅融合发展新业态,打造全产业链,实现群众多形式、多环节、多渠道的稳定增收,在‘小茶叶’上做出‘大文章’。”延坪镇党委书记何前博说。

奋斗的足迹扎根于乡土,生活的美好充盈于心间。

春风起时,置身万亩茶园,极目远眺,青山环抱,阡陌交错,连块成片青葱茶园间,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蜿蜒向前,伸向远方……

来源:陕茶网

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

Baidu
map